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让孩子长得高方法千万别选错

2012-02-13 01:06:0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我如果能早知道一些长高的知识,我们的孩子就可能达到应有的身高!”其其的爸爸这么说。尽管身高并不是其其前途的决定因素,但“再高一点儿”可能是很多孩子和家长的愿望。

  怎样的孩子才算矮

  家长们也可参照以下3种简单方法来判断孩子是否属于偏矮:①孩子始终比同班小朋友矮半个头;②长得慢,一条裤子可以穿两三年;③根据2~10岁童平均身高计算公式——年龄×7+70(厘米),若发现孩子的身高低于平均身高5~10厘米,则属偏矮。

  总医院小儿分泌专家刘戈力主任告诉记者,怎样让孩子长得更高是临床上很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但是经常有人选错方法。

让孩子长得高方法千万别选错

  误区一:等待和侥幸心理

  小强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天津一所著名的大学,报到当天,把报名、住宿、行李等一一安排停当,父亲就赶紧带着小强直奔生长发育门诊。18岁的小强身高不到1.6米,其实他从小身高就不达标,但老人说,没事,二十三还蹿一蹿呢,抱着这种侥幸心理,再加上学习任务繁重,家人就想等到高考完了再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当医生告诉小强和他父亲,他的骨龄已经过了最好的生长发育时段,骨骺已经闭合,身高已经不可能再有大的变化时,小强和他爸爸都是一脸失望,特别无助。

  刘主任介绍:人们的身高的生长发育主要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3岁以下,为快速生长期,出生后第一年到3岁可以长大约45厘米;3岁到青春期开始前为生长减缓期,平均每年长5~7厘米的样子;青春期后就进入了生长加速期,这个阶段男孩大约增长25~28厘米,女孩子也会长25厘米左右。判断孩子青春期到来的简单方式就是女孩部开始发育,男孩开始变声,这个阶段是孩子们身高突增期,到女孩月经初潮和男孩首次遗精后进入青春期后期,生长减缓。

  民间“二十三蹿一蹿”的说法与实际情况有明显差异,现在的孩子们青春期提前,蹿个儿的时间也提前了,但青春发育后期生长的潜能很小。

  如果发现孩子身高不足,在青春期的前一段干预效果最好。

  准确测量骨龄,评估发育状况可以更科学的干预孩子的身高问题。尽管儿童发育有早晚,依据科学的骨龄临床检查由专业医生判断发育的情况,切莫因侥幸心理延误了治疗时机。

  误区二:信广告不信医生

  明明从小学舞蹈,学钢琴,妈妈担心她不够高,从8岁就开始吃各种名目的增高食品,想让明明将来去做服装模特!每周妈妈都从各种渠道搜集资料,精心筛选其中有关能长高的信息。可是等明明长到18岁,只有1.55米。这时基本上她的身高已经定型了。

  总医院儿科杨箐岩主任指出:很多增高产品广告会告诉大家,吃了这个药每年能长4~6厘米,这是青春期生长发育的正常值,只要营养均衡、合理运动、睡眠充足,不吃这些东西也能长这么多。如果过早的给孩子吃某些增高产品还可能使小儿过早发育,影响最终身高。

  如果孩子确实有身高问题,需要注射一种药物,叫“生长激素”,很多家长会觉得打针不方便,孩子又怕疼,所以寻求口服药物。但由于这种药物很容易被胃液破坏,这类药物没有口服的。对于是否需要注射“生长激素”,需要打多少,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科学的检查和评估,在儿科内分泌医生的正确指导下使用。

  误区三:选错医生延误了最佳医治时间

  洋洋来自偏远的小城,长期食欲不好,精神不振,肠胃不适,身材矮小,在当地一个中医院一直以来按脾胃失调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到总医院检查后发现,洋洋患有甲状腺功能减低,在有针对性地补充了甲状腺素后,洋洋食欲好了,活泼了,以往的不适都没有了,个子也长高了。

  刘主任说,孩子身高不足通常与5大因素有关,遗传、营养、内分泌疾病、精神压力和环境污染,找准了病因,治疗就容易多了。

  通常孩子的身高与父母的身高有一定关系,均衡营养,注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吸收对孩子的身高发育有利,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睡眠,前半夜的熟睡状态是生长激素分泌最好的时间段,所以儿童最好不要晚睡。

  如果孩子明显偏矮,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做相应检查,寻找导致孩子矮小的病因,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切莫抱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孩子到青春期会“蹿长”、给孩子多补些营养就会长等,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特别是那些从小身高、体重就“不达标”的孩子,家长更应提高警惕,定期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监测生长情况。

  专家特别提醒:矮身材儿童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骨龄闭合,错过孩子的最佳生长发育期。

(责任编辑:邓琦)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