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生一个孩子,坏掉一颗牙?

2010-07-23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导读:俗话说:“生一个孩子,坏一颗牙。”因此,怀孕期间定期检查及做好口腔清洁卫生非常关键。我们的孕期口腔保健专题帮助准妈妈远离孕期口腔困扰!

  准妈妈在得知新生命来临时,心情总是忐忑不安,除了承受身体上明显的变化之外,还要调适因为怀孕不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影响,如果这时又有牙痛牙龈出血的症状,就更是“雪上加霜”了。不用担心,只要保持口腔卫生,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就会远离口腔疾病的烦恼!

  准备怀孕:先看牙

  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表明,准妈妈患有牙周病可能会导致胎儿早产或出生时低体重。临床上有很多女性不重视孕前口腔的保健,导致怀孕期间患上各种牙病,严重时需要手术切开排脓及服用消炎药治疗,可能对胎儿有严重的影响。

  口腔内的细菌有500多种,与牙周病相关的细菌有10多种,其中对牙周破坏力最强的是厌性细菌。人们对口腔卫生不注意,使细菌在牙齿与牙龈接缝处渐渐堆积,产生牙菌斑。这些牙菌斑刺激牙龈,造成牙龈炎,进一步发展为牙周炎。由于孕期抵抗力下降,怀孕妇女易发生牙龈炎、牙周炎。患有牙周炎的准妈妈,口腔中的致病菌及其产生的某些有害物质,可以在咀嚼或刷牙时,通过牙根或牙周组织上的缺损口进入血液循环,促使人体释放诱发子宫收缩的物质,如前列腺素,尤其是在怀孕的第九个月,前列腺素水平会明显增高,可引发准妈妈早产或生下体重过轻的婴儿。

  因此,女性怀孕前应先看看牙。孕前应清除口腔内软垢、牙石、洗牙减少口腔内细菌数量;对龋齿及时充填或做牙髓治疗,预防牙病的发展;对口内没有保留价值的牙齿如烂牙、移位牙、长歪的智齿应尽早拔除,避免形成病灶;对口内缺损的牙齿,及时修复。

  小结:

  总之,为避免妊娠期牙病及诊治可能对胎儿产生的不良影响,消除孕妇及家人的忧虑,怀孕前应将潜在的隐患祛除。此外,怀孕时还要养成餐后正确刷牙、常用淡盐水漱口的好习惯。如果妊娠期罹患牙病,要权衡利弊,配合牙医尽早治疗。

  孕中期:牙病防治要小心

  怀孕早期,唾液酸度下降,引起牙齿酸蚀与脱矿,反流的胃酸也可腐蚀牙齿表面,增加牙齿龋坏的机会。怀孕后激素水平改变,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明显上升,使牙龈中血管增生,血管通透性增强,容易诱发牙龈炎、牙周炎,个别孕妇会出现“妊娠期牙龈痛瘤”,引起牙龈出血。

  怀孕后,饮食结构改变,进食次数增多,又喜欢吃零食,使大量的食物残渣存留在口腔中,为细菌繁殖提供了适宜环境,如不注意口腔清洁卫生牙齿龋坏机会大增。

  预防妊娠期牙龈炎,要注意妊娠期的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避免食物残渣在口内发酵产酸。可常用2%小苏打水漱口,以抑制口腔细菌的生长繁殖,中和酸性物质。

  孕期牙龈有急性炎症,应及时到医院治疗,不要随意服用消炎药,以免造成胎儿畸形。另外,怀孕期间做好自我保健,定期进行牙科检查和产前检查是很重要的,对于有可能在孕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

  怀孕1~3个月或7~9个月尽可能避免口腔治疗,怀孕4~6个月时是孕期治疗口腔疾病的最佳时期,口腔治疗最好在此阶段完成。怀孕期尽量避免对牙齿大动干戈,复杂创伤性手术最好延至产后进行。

  孕后期:坚持口腔保健,破除错误观念。

  在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坐月子不刷牙。事实上,孕产妇更应保持正常的口腔卫生习惯,坚持好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坐月子:坚持刷牙

  产妇在分娩时,体力消耗过大,抵抗力降低,容易被病菌侵入机体致病。另外,为了产妇的康复,在产后坐月子期间,大多给予富含维生素、高糖、高蛋白的营养食物,尤其是各种糕点和滋补品,都是含糖量很高的食物,如果吃后不刷牙,这些食物残渣长时间停留在牙齿的缝隙、沟凹内,发酵、产酸后,促使牙釉质脱磷、脱钙,牙质软化,致病菌就乘虚而入,导致牙龈炎、牙周炎和多发性龋齿的发生。

  小结:

  所以,为了产妇的健康,预防牙病的发生,产妇坐月子期间,不但应该早、晚用温水刷牙,而且应做到餐后漱口。另外,还可以用清洁、消毒效果较好的含漱剂。在漱口时、刷牙后含漱,每次15ml左右,含1-2分钟,每日3-5次。含漱后15-30分钟内如再漱口或饮食,以充分发挥药液的清洁、消炎作用。

(实习编辑:邝艳鸣)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