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首页 > 育儿 > 育儿呵护 > 幼儿期呵护 > 正文

怎么知道孩子被老师“霸凌”?附20个典型表现和10个安抚技巧

2017-11-13 00:16:32医学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别让“霸凌”,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抹不去的阴霾。

  郑重提醒

  不论您是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涉事父母,还是关心此事进展的父母,

  对于那些受虐录像、具体受虐细节,请您少看少读。

  这些视频、文字,可能让您激动,产生不良情绪,抑制不住地和家人谈论。

  而孩子对养育者的情绪非常敏感。

  您对细节的偏执和描述,会吓到孩子。

  事件发生发展至今,我们或许应该跳离当时场景,暂时放下那些粗暴的细节,

  认真思考:如何避免下一个悲剧?

  1.孩子为何“应激障碍”?

  昨日至今,燕小六的育儿群、买买买群、朋友圈,仍在刷屏幼儿园虐童事件。

  其中,瞬间击中燕小六、喉头一紧的,是一位好友在午夜时分的反思:

  或许,媒体会遗忘,管理者会遗忘,看客会遗忘。

  那些家庭,那些孩子,不会忘。

  被虐的经历,在TA们心口,泼了500ml浓硫酸,再也无法柔软。

  据悉,在相关事件中,有孩子被确诊为“应激障碍”,需要心理疏导和门诊随访。

  所谓“应激”,就是人在遭受创伤事件后,本能地产生一系列情绪反应,包括恐惧、紧张、担忧、焦虑。这些情绪会唤起身体反应(要么战斗,要么逃跑),来帮助人们防御或避免危险。

  大部分人会自然而然地,从事件和情绪中,逐渐恢复过来。

  但那些持续反复遭受创伤事件影响的个体,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即使身处安全环境,TA们仍会反复体验到各种负面情绪——就好像,轻松、快乐的大门,永远关上了。

  哪些算得上创伤性事件,会引起应激障碍?

  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何鸣曾撰文指出,那些违犯当事人所持的世界观和人权观,使个体感到极度困惑、非常害怕、无助、恐惧、不安全、被背弃、前景幻灭的事件。

  它们可以是单次突然发生的重大意外,也可以是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的日常生活经历。

  对孩子来说,反复在幼儿园受到老师言语辱骂,身体暴力,冷漠忽视,强迫喂食——这些就是创伤事件,是老师施于孩子的霸凌行为。

  英美曾有一项联合研究,主题是“老师的霸凌:一种隐藏的创伤”。研究者对7所小学、116名教师进行匿名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受访教师承认,曾对学生实施过霸凌。

  燕小六认为,经过近日“负面新闻”连播,有些父母心寒到底,“再也没什么可以相信”。

  有些父母采取行动,进一步加强和学校、老师的交流;或提出集资,安装无死角监控器,数据实时联网。

  也有家长开始反思:我想和孩子聊聊每天在校情况,我能感觉到孩子情绪不好。但TA啥都不说!怎么办?!

  父母群广泛焦虑了。

  2.你看出孩子“不对劲”吗?

  这两天,燕小六相信大家看过很多文章。从“如何慎选幼儿园”、“怎么看机构/教师素质”,到“呼吁加强幼师、教育机构管理和立法”。

  那,已经入学(园),怎么办?或是有没有一些表征,能从儿童行为中,看出心理伤害?

  综合多项研究,以下20个表现颇具启示意义。一旦出现,请“高度怀疑”,孩子在学校过得不如意(未必是霸凌,但肯定很波折)。

  ? 反复说头痛、胃痛,或有呕吐(幼龄儿若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身体不适会更突出)

  ? 做噩梦,反复在睡梦中惊醒(出现时间和是否上学紧密相关,如周日晚上,或周一到周五)

  ? 易受惊吓、容易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丢三落四

  ? 总在上学前大发脾气

  ? 行为、品性突然出现明显转变,如本来爱笑、好脾气,突然变得易怒、冲动、攻击他人

  ? 突然变得沉默寡言

  ? 突然胆小、怕黑,出现吸吮手指、粘人、大小便失禁等表现

  ? 一到放学,情绪和行为就会明显变化

  ? 爱说一些自嘲的话

  ? 拒绝出门

  ? 各种找借口在家待着,不愿意去学校

  ? 言谈间,对学校没有任何兴趣和好感

  ? 直说老师不喜欢自己

  ? 抱怨老师总是挑自己的刺

  ? 抱怨被老师大声训斥

  ? 抱怨老师羞辱自己

  ? 抱怨老师对待自己太粗鲁、挖苦或不尊重自己

  ? 伤害自己,甚至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严重霸凌下)

  ? 身上总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伤痕

  ? 孩子对某个事/物,变得敏感甚至恐惧

  燕小六以为,母亲有一种“超直觉异能”。

  多数孩子不是属戏精的。开心与否,都写在脸上。若你觉得孩子哪里不对劲,不要憋着,去求证吧。

  你在帮助孩子。也在释然自己。

  3.真有此事?如何确认?

  发现异常是第一步。

  如何让孩子正确地表达出来,不容易。

  尤其是面对幼龄童。其表达能力有限。要问到有效信息,难上加难。

  燕小六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亲测过的“第三方求证”。

  1.联络同学TA妈。

  燕小六给孩子报名入园前,探过四五六家幼儿园。

  每一家,都会挑个下午放学时段,在校门口等一会儿,和接孩子的家长聊两句:你觉得学校如何?老师NICE吗?什么校风?吃得好不好?

  假设你家孩子已经入园。不妨和同学父母结成紧密联盟。在吐槽孩子、抱怨养育压力的过程中,你也会知道别家孩子在学校里的真正状态。若你有困惑,说出来。会有答案的。

  2.多观察师生互动。

  在接送孩子时,观察老师和孩子的互动。

  或可以站在围栏外,观察孩子、老师在操场上的互动。耐下性子,看三四十分钟。

  最直观地:

  和孩子说话,老师会不会蹲下、单脚跪,和孩子维持在一致的高度,眼神直视;

  批评孩子时,是拉到一边轻轻说,还是吼出来;

  孩子看到老师,直觉反应是高兴,还是要思考一下才给出反应;

  细节很说明问题。

  3.和孩子过家家、玩“上学扮演”。

  让孩子扮演老师。自己和玩偶扮演学生。

  孩子会把在学校体验到、感受到的,真实地用行为表演出来。

  4.如何避免二次伤害?

  最不幸的是,虐儿事件已经发生。怎么安抚?怎么避免二次伤害?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儿童学组委员高鸿云给出10招。

  1.重中之重:远离。

  带幼儿离开那个受虐场所。让孩子与熟悉且信任的人,呆在一起。如果迫不得已因,孩子要重回那个地方,应协商更换教室或改变室内环境布置,避免勾起孩子的受虐回忆。

  2.别老追问受虐情景。

  孩子不说,不要逼问。如果TA主动提起,家长要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多听、少评论。倾诉是一种释放和宣泄,有助于伤口愈合。

  3.保证生活规律,三餐定时,按时睡眠。

  如果孩子出现饮食和睡眠问题,别责怪TA。给TA大大的拥抱,多多的陪伴。为TA准备爱吃的饭菜,搂着TA一起睡。

  4.父母稳定情绪。

  父母和陪伴者要避免大声吼叫、动作过猛。别再吓着孩子。

  5.理解TA的不容易。

  幼童受虐后,情绪不稳定、行为紊乱属于受虐后的正常反应。包括容易哭闹、发脾气,无来由的紧张、害怕,行为倒退,特别粘人。这往往需要一段时间(长短因孩子而异),逐渐缓解。年龄越小,一般恢复越快。

  6.温柔制止不良行为。

  心疼孩子,不能没有原则。任TA整宿不睡地玩,呆坐一天地看电视,对恢复情绪没有益处。不如趁这段时间,带着孩子放个假,去美好的地方,安排丰富游戏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7.理解孩子的宣泄。

  受虐儿童会在游戏或生活中,重现暴力或虐待场景。这也是一种宣泄。此时,父母不应简单制止,或严厉地批评。还是那句话:温和地多多陪伴。

  8.别当着孩子,重复细节。

  父母应在避开孩子时,寻求家人、朋友和团体的支持,诉说宣泄情绪,并保持情绪稳定。别让那些伤痛细节,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9.告诉孩子“你没错”。

  这一点很重要!别让孩子以为“是我不乖,是我惹老师生气了”。

  10.孩子老不好,尽快求医。

  如果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持续异常,带TA去心理科就诊,寻求专业帮助吧。

  后记:

  教育者不爱孩子,社会上有一批人对孩子零容忍,社会抚养体系明显不足——作为父母,燕小六和你一样,严重缺乏安全感。

  有研究称,孩子在7岁以前,形成基本人格。在此之前,TA所有经历的一切,会极大地影响其一生。

  若在此期间,遭受的是虐待、不公、厌恶、冷漠、暴戾,TA更易出现负面情绪,性格阴郁。更严重的,可能会自闭、抑郁。甚至自杀。

  老听人说:世风日下,坏人变老。

  燕小六想说:每一个铁石心肠,都是逼出来的。

  世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高鸿云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心理科

1992年—1994年 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主治医生,1994年—2002年 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副主任医生,2002年—今 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主任医师,曾分别于华东师范大学进修儿童发展心理学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儿童精神病学。1999年赴美国纽约SLOAN-KETTERING癌症纪念医院儿童精神科进修学习。擅长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诊治。包括儿童孤独症、心理发育障碍、儿童多动症、儿童情绪障碍、慢性疾病儿童的心理问题和不明原因的躯体疼痛和不适。

特别策划
创伤后应激障碍
  • 氯美扎酮片

    用于治疗精神紧张、恐惧、烦躁不安、失眠、酒精中毒、肌肉疼痛及痉挛、风湿性关节炎等。[详细]

    去看看 ¥17.18
  • 乙酰天麻素片

    镇静助眠类药品。镇静、安眠、镇痛。用于因焦虑、紧张、激动及慢性疲劳等引起的失眠、神经衰弱、头痛、偏头痛。[详细]

    去看看 ¥0.0
  • 氯普噻吨片

    用于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适用于伴有精神运动性激越、焦虑、抑郁症状的精神障碍。[详细]

    去看看 ¥0.0
擅长创伤后应激障碍专家更多
  • 苑杰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

    擅长领域:擅长急性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情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治疗。

  • 张晓春主治医师西安市红会医院

    擅长领域: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创伤后应激障碍;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等器质性疾病伴发焦虑、抑郁的处理;更年期及产后焦虑抑郁的处理;学习、工作、婚恋等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心理评估等。

  • 谭云飞主治医师浙江省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恐怖症)、睡眠障碍、性心理障碍的诊...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